皮膚顏色變化能夠反映皮膚屏障的完整性、皮膚的敏感性,以及皮膚對藥物、美容、護膚品的反應等,因此對皮膚顏色變化的定量分析在皮膚科臨(lin) 床和美容護膚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(yi) 。本文介紹了分光測色儀(yi) 在皮膚顏色測定與(yu) 分析中的應用。
皮膚顏色的影響因素:
在正常情況下,表皮中含有黑素和類胡蘿卜素,其中黑素包括優(you) 黑素和褐黑素,分別呈褐色和黃至紅褐色,吸收光譜較寬,能吸收整個(ge) 可見光和紫外光;類胡蘿卜素是一種外源性脂類,來自水果和蔬菜等,呈黃色,當大量攝入後會(hui) 在表皮中過多積聚,主要沉積在基底層。在真皮血管中,有另外三種色素,即氧合血紅蛋白(鮮紅色)、血紅蛋白(藍紅色)和膽紅素(黃色)。此外,還有其他一些發色團,包括核苷酸的嘌呤和嘧啶堿基,氨基酸如苯丙氨酸,酪氨酸、色氨酸和半胱氨酸,以及尿刊酸、卟啉、核黃素和類固醇等,這些物質的數量和比例對皮膚的顏色也會(hui) 產(chan) 生一定的影響。
皮膚血管中的血液容量、紅細胞的數量、氧合血紅蛋白和血紅蛋白的相對比例的不同使皮膚吳現紅色或藍色。在唇部和黏膜等角質層較薄或沒有角質層的部位,氧合血紅蛋白的紅色更明顯。在黑素較多的皮膚,紅色的氧合血紅蛋白和藍紅色的血紅蛋白對皮膚的顏色影響很小。真皮中的膠原纖維隨著年齡的增加氧化增多,而氧化的膠原纖維呈黃色,這可能是隨著年齡的增加皮膚變黃的原因。
綜上所述,決(jue) 定皮膚顏色的主要因素有黑素、血紅蛋白、類胡蘿卜素、真皮血管及其皮纖維等,這些成分在受到紫外線、藥物及其他刺激物的作用後會(hui) 發生明顯的改變。皮膚顏色變化能夠反映皮膚屏障的完整性、皮膚的敏感性,以及皮膚對藥物、美容、護膚品的反應等,因此對皮膚顏色變化的定量分析在皮膚科臨(lin) 床和美容護膚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(yi) 。
分光測色儀在皮膚顏色測定與分析中的應用:
傳(chuan) 統皮膚顏色測量的方法主要采用目測法,將要測量的顏色和顏色參照物相比較是顏色評估的基礎。目前國際上廣泛采用孟塞爾顏色係統作為(wei) 分類和標定表麵色的方法:用一個(ge) 三維空間類似球體(ti) 的模型把各種表麵顏色的三種基本特性即色凋、明度和飽和度全部表示出來,在立體(ti) 模型中的每一部分各代表一個(ge) 特定顏色,並給予一定的標號,其中色調分成100個(ge) 等級,飽和度和明度均分成10個(ge) 等級。在顏色圖冊(ce) 中包含用紙片製成的標準顏色樣品,可用於(yu) 顏色的對比。很多研究表明,如果同時評估不同的皮膚顏色,人的眼睛可以和任何儀(yi) 器一樣準確地區分顏色,然而定量的和(或)可重複的平價(jia) 隻能依靠儀(yi) 器來進行。因此,為(wei) 了準確的量化皮膚的顏色就可以使用專(zhuan) 業(ye) 的顏色測量儀(yi) 器分光測色儀(yi) 。
分光測色儀(yi) 在測量皮膚顏色的原理是基於(yu) 分光光度法,儀(yi) 器發射的光照射到皮膚表麵,皮膚對不同波長的光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和反射,分光測色儀(yi) 可測量皮膚在各個(ge) 波長下的反射率,然後色度學規定的標準色度係統,計算出相應的色度參數,如L、a、b值。L值反映皮膚的亮度,從(cong) 0(黑色)到 100(白色),可以衡量皮膚的明暗程度;a值代表紅綠軸方向,正值表示皮膚偏紅,負值表示偏綠;b值表示黃藍軸方向,正值體(ti) 現皮膚的黃色調,負值表示藍色調傾(qing) 向。這些參數為(wei) 皮膚顏色提供了客觀、量化的描述,避免了人眼觀察的主觀偏差,使不同個(ge) 體(ti) 或同一人不同時期的皮膚顏色比較更加科學準確。
分光測色儀(yi) 在測量皮膚顏色時,除了給出基本的顏色參數外,分光測色儀(yi) 還能生成皮膚的光譜反射曲線。該曲線展示了皮膚在各個(ge) 波長下的反射特性,不僅(jin) 能反映皮膚的表麵顏色,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皮膚內(nei) 部的生理信息,如血紅蛋白、黑色素等物質的含量和分布情況。通過對光譜反射曲線的分析,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皮膚的生理狀態和顏色變化的內(nei) 在機製。另外,其在測量皮膚顏色時,采用非侵入性的測量方式,不會(hui) 對皮膚造成任何物理損傷(shang) 或不適。這使得它適用於(yu) 各種人群,包括敏感肌膚者和兒(er) 童,並且可以在不影響皮膚正常生理功能的情況下進行多次重複測量,以監測皮膚顏色隨時間的變化,如在護膚產(chan) 品效果評估或皮膚病治療過程中的動態觀察。